古人如何起床

          寒冷的冬天,节后的早晨,惟一能将人们从温暖的梦乡里召唤出来的怕只有闹钟了。只是在古代是不存在闹钟这种神器的,那么古人该靠什么起床?首先出场的当然是鸡,“雄鸡一声天下白”,自古以来都是如此。不过除了鸡,古人还善于利用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来报时。宋诗有“山中无传漏,猿鸣知既夕”,乃是靠着猿猴的鸣叫来判断时间。再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才引进中原的驴,有着应更长鸣的习性,还被宋人罗愿撰文夸奖这一功能“毫分不忒”。与更漏有着神秘默契的不仅有驴,鸟虫亦有此感,“宿鸟司更漏,黄蜂集晚衙”,正是生动写照。

          在宫廷之中,起床可不仅仅是起床,而是重重礼法中严密的一环。在《周礼》中有挈壶氏掌漏刻以计时,司寤氏观星辰以知夜,鸡人听鸡鸣而呼旦。鸡人正是古人的活体闹铃,一方面承担着执掌鸡牲的祭祀之责,一方面每逢国家之“大宾客、会同、军旅、丧纪”之时,都要在夜漏未尽、鸡鸣时分报时告警,督促百官及时起床。鸡人高声呼旦之时,彼此之间递相传达,车鸣铃相和,好不热闹。

          不仅如此,鸡人报时的方式也非常独特,最初是直接模仿鸡叫,西汉汝南地区还专门培养一种长鸣鸡卫士为宫廷鸡唱报时,到东汉,开始向歌曲转化,拿鸡鸣歌端的是婉转悠长,听起来“连声长歌,了不成词”,想必在叫人起床的作用上比学鸡叫更加有效。汉时将夜里的时间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段,等到戊夜也就是五更,鸡鸣卫士就可以高歌一曲了,还要配上钟鼓伴奏,“鼓鸣则起,钟鸣则息”。唐代时“更以击鼓为节,点以击钟为节”,等到止鼓契发出,先鼓打五更,打过一圈后,鸡人按更唱时,可以起到双重闹钟的奇效。

        (摘自《百科知识》《文史知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