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焦火旺 清热降火有妙方
夏至过后,闷热、湿热的日子逐渐增多,不少人会出现口干、咽痛、烧心、小便痛等症状,这其实是体内“着火”的讯号,是“三焦”火旺的表现。中医将三焦分为上、中、下,不同的表现,有不同的去火方法。
暑热易引发三焦病症
中医所说的“三焦”,并非指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,而是用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。根据三焦有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之别,以膈作为上、中两焦的分界处,以脐下作为中、下两焦的分界处,把人体划分成上、中、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,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:上焦指胸膈以上,内居心、肺;中焦从胸膈至脐,内居脾、胃;下焦为脐以下,内居肝、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。
夏季天气炎热,暑气旺盛,容易引起“上火”。人们根据“上火”的部位不同,可划分为上、中、下焦火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三焦火”,暑邪还有个特点是多跟湿邪夹杂在一起。
夏季多暑邪,暑为火所化,主升散,且多挟湿。暑性炎热,暑为夏月炎暑,盛夏之火气,具有酷热之性,火热属阳,故暑属阳邪。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:如高热、心烦、面赤、烦躁、脉象洪大等,称为伤暑(或暑热)。
暑多挟湿,暑季不仅气候炎热,且常多雨而潮湿,热蒸湿动,湿热弥漫空间,人身之所及,呼吸之所受,均不离湿热之气。暑令湿胜必多兼感。其临床特征,除发热、烦渴等暑热症状外,常兼见四肢困倦、胸闷呕恶、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。虽为暑湿并存,但仍以暑热为主,湿浊居次,非暑中必定有湿。暑为夏季主气,暑邪为患,有阴暑、阳暑之分。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、阴伤、耗气,又多挟湿。所以,临床上以壮热、阴亏、气虚、湿阻为特征。
三焦火旺 看清部位降火
根据三焦火旺的不同表现,有着相对应的“灭火”方法。
上焦火:指上焦火旺,俗称心火、肺热,常见症状包括目赤肿痛、口干舌燥、口舌生疮、咽喉肿痛、心烦口渴、心悸失眠、脉数有力等。灭上焦之火,宜清心泻火,可用麦冬泡茶,淡竹叶、黄连煮水,或是用莲子心泡水当茶饮用。
中焦火:指中焦火旺,俗称“胃火”,常见症状包括口臭、大便秘结、腹部胀满、牙龈肿痛等。灭中焦之火,也可用黄连、芦根、知母煎汤当茶饮用。
下焦火:指下焦湿热,又叫“肝经湿热”,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分泌物多、阴部瘙痒、妇女白带增多色黄、心烦易怒、两胁胀痛等。灭下焦之火,可选用龙胆草、夏枯草、黄芩煎服;如果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,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耳鸣、口干口苦、虚烦不寐等,也可用菊花、牡丹皮、生地、决明子、枸杞子、女贞子滋阴清热。
对于阳亢阴虚,本身火气大的人,就更容易引起三焦火旺,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狗肉、牛肉、大葱、生姜、大蒜、辣椒、白酒、啤酒、胡椒、花椒、荔枝、芒果、桂圆、巧克力、炒花生等,像油条、麻花、油饼等油炸食品也易致上火,夏天皆应少食或忌食。
同时,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,丝瓜、苦瓜、冬瓜、西瓜等。对于市面上热销的“凉茶”,要慎重选择。
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,老百姓要先找中医师辨别自己的体质,再对症进行预防治疗。